發表日期:2005/09/23 瀏覽人數:
2005年9月21日,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的優勢互補研究》總課題組關于子課題項目成果匯報會在北京召開,中央電教館副館長王曉蕪、總課題組長宋成棟主任、中央電教館學校教育技術研究部主任陳慶貴等領導到會并作了重要講話,共有專家、教授、市屬優秀幼兒園代表、媒體朋友100多人參加了本次會議。子課題《網絡資源及多媒體技術在藝術教育中的應用研究》自開題以來,按計劃完成了幼兒藝術教育的研討、編寫教材、錄制CD、VCD和教學實驗后,達到了預期教學目標。這項成果具有創新意義,有廣范應用推廣價值。
中央電教館原館長、總課題組長宋成棟在講話中談到:“當前強調素質教育,究其根本是對人本質的教育,它首先是對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德和優雅的情操的培養。”
社會上有一種普遍的認識,特別關注孩子的智力發展,特別關注孩子的知識技能水平。這種特別關注無疑是重要的,它關系到孩子在社會上的生存質量。
孩子的智力、知識技能水平是多項硬性指標,是可以量化考核的。可是,孩子的人格是否健全,實在難以量化。這些不能量化的素質同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
一個人的人格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在同樣的成功面前,在同樣的困難和挫折面前,人格健全的人(開放的、有意志力的、有愛心的、有美感的)和人格缺失的人(封閉的、以我為中心的、情感蒼白的)會表現截然不同的態度和處理方式,其人生也完全不同。那些雖學業順利,但精神卻走向偏狹孤獨,行為乖張,或一遇挫折便自暴自棄、輕視自己、鄙視他人、視生命為兒戲或報復社會的孩子,更是與我們的教育期待背道而馳。那些令人痛心的故事也為數不少。
人們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良好的智力,學業成績科科俱佳。但是,現在應強調另一更為重要方面:健全人格的培養。我們的孩子首先應該是一個人格健全的普通人。
“以人為本,注重個性教育”是子課題的核心理念。
為此,子課題《網絡資源及多媒體技術在藝術教育中的應用》項目突出“美育”教育,從“美育”入手,強調音樂的美育功能。音樂的美育功能還不只是一般地提高審美能力和陶冶情操,它對人的智力開發,特別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創意動力,鍛煉表達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都有幫助,音樂對社會的文明進步有著深遠的影響。
子課題項目推出的《音樂的翅膀》多媒體藝術課程,通過孩子們將要學習的音樂劇、歌曲、童謠、配樂唐詩、名曲欣賞、選自世界當代最新的藝術作品和古典傳統藝術的精品以及連帶的CD音碟、VCD影碟資料,向孩子們再現大自然與生存環境,生命的美與藝術的美。以自然、生命、人文的豐富內容,向孩子打開更廣闊的視野,為孩子展現更加美好的視覺空間。子課題項目在教學方法上關注孩子們的藝術知識的學習,同時積極引導他們參與藝術體驗,鼓勵他們的情感得到充分的抒發、釋放。
網絡資源及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藝術教育,不僅是教育信息化下的產物,也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走向。網絡環境下的藝術教育,將從內容到教學方式帶來一場根本性的變革。
網絡信息時代的教育,在教師和學生間,建立了一個信息來源對稱的(不是一方掌握信息資源向另一方傳導的單向教學)、開放的、互動教育平臺。老師和學生共享這個平臺所提供的大量的、全方位的、不斷更新的信息。學生根據所學專業選擇、吸收其中的知識,學生將獲得認識事務的開闊視角。在這個空間中,學生由被動可以轉化為主動,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都會得到充分的發揮。網絡信息時代的教育必將在教育模式和學習方法上發生不可逆轉的變化
子課題項目推出的《音樂的翅膀》多媒體藝術課程,在藝術教育領域與網絡資源及多媒體技術應用研究中,首先選擇從幼兒的早期教育著手, 在藝術教育中采用網絡及多媒體技術的條件和手段,向教師和幼兒提供與幼兒生活緊密相連,受幼兒喜愛的包括音樂、美術、舞蹈、音樂劇和音視頻作品等在內的多種形式和內容,并探詢具有網絡信息時代特征的教學新模式、新方法,探索網絡資源及多媒體技術在藝術教育實踐中的新途徑。這對在幼兒的早期教育中對幼兒藝術素養的培養乃至全面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